导线截面积与载流量的计算
一、一般铜导线载流量导线的安全载流量是根据所允许的线芯温度、冷却条件、敷设条件来确定的。 一般铜导线的安全载流量为5~8A/mm2,铝导线的安全载流量为3~5A/mm2。 <关键点> 一般铜导线的安全载流量为5~8A/mm2,铝导线的安全载流量为3~5A/mm2。如:2.5 mm2 BVV铜导线安全载流量的值2.5×8A/mm2=20A 4 mm2 BVV铜导线安全载流量的值4×8A/mm2=32A
二、计算铜导线截面积利用铜导线的安全载流量的值5~8A/mm2,计算出所选取铜导线截面积S的上下范围: S=< I /(5~8)>=0.125 I ~0.2 I(mm2) S-----铜导线截面积(mm2) I-----负载电流(A)
三、功率计算一般负载(也可以成为用电器,如点灯、冰箱等等)分为两种,一种式电阻性负载,一种是电感性负载。对于电阻性负载的计算公式:P=UI 对于日光灯负载的计算公式:P=UIcosф,其中日光灯负载的功率因数cosф=0.5。 不同电感性负载功率因数不同,统一计算家庭用电器时可以将功率因数cosф取0.8。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家庭所有用电器加上总功率为6000瓦 *0.8=34(A) 但是,一般情况下,家里的电器不可能同时使用,所以加上一个公用系数,公用系数一般0.5。所以,上面的计算应该改写成 I=P* 0.8=17(A) 也就是说,这个家庭总的电流值为17A。则总闸空气关不能使用16A,应该用大于17A的。
导线是导电线芯的简称,用铜、铝、铜包钢、铜包铝等导电性能优良的有色金属制成,以光导纤维作为导线。(2)绝缘层是包覆在导线四周起着电气绝缘作用的构件。即能确保传输的电流或电磁波、光波只沿着导线行进而不流向外面,导体上具有的电位(即对周围物体形成的电位差、即电压)能被隔绝,即既要保证导线的正常传输功能,又要确保外界物体和人身的安全。
长期面向 高价:废铜线,电线电缆,电缆,电线,废铝线,废旧电缆,通讯电缆,二手电缆,电力电缆,架空铝线,光伏电缆,矿用电缆,特种电缆,工地电缆,绝缘铝导线,海底电缆,风力电缆,钢芯铝绞线,库存积压废旧电缆,高压、低压废旧电缆,工程剩余电缆,车辆拆除废电缆线,进口电缆,废铜,62黄铜,64黄铜,65黄铜,结晶器铜管,风口铜套,中冷器铜管,铝合金门窗,铝板边料,铝板,铝锭,铝导线,废变压器,整流变压器,干式变压器,箱式变压器,电炉变压器,进口变压器,除尘变压器,废铝,黄铜,紫铜,废铜收购。
电工界有很多电缆载流量的计算方法, 常用的口诀就有好几个。如:"十下五百上二,二五三五四三界,七零 两倍半,穿管温度八九折,铜线升级算,裸线加一半。"电缆还有:"二点五下乘以九,往上减一顺号走。三十五乘三点五,双双成组减点五。条件有变加折算,高温九折铜升级。穿管根数二三四,八七六折满载流。"电缆对于这两个口诀的含义想必电工朋友都不陌生,不明白的朋友可以网上搜索一下,这里不再解释。从这两个口诀可以看出一个问题,就是截面积越粗的电缆,每平方的载流量越小。本文主要介绍电力系统传输过程、工厂供配电系统常用电气二次接线图,熟悉相应的图形符号及电气接线图的方法。电力供电一次电路图低压侧母线采用分段式接线,用隔离关和断路器实现电源和负载间的接通与断。为了保证变压器不受大气过电压的侵害,在变压器的高压侧装有FS-10型避雷器。图中所示的各电流互感器在线路中供测量仪表使用。所示为单母线分段放射式供电系统,用隔离关来联络Ⅰ、Ⅱ两段母线。配电屏向用电设备进行供电的线路共有14条支路,系统采用双电源供电、母线分段式接线方式,电源进线和配线采用配电屏,整体结构紧凑,使用方便,便于和维护,供电可靠性高。在电工的维修作业中,电路图无论什么时候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,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电路原理图是电工原理的基础,一句话说的好:会看电路图的电工不一定是个好电工,但是不会看电路图的电工一定不是一个合格的电工。电路图是电工的基础入门知识,相信每一个电工师傅都接触过电路图,电路图是电工的必修课程,如果不懂看电路图,那么真感觉是个“电工”。不管是宏观的电力拖动线路,电子电路,电路板,plc,仪表组态等等,电路图都是基础,这些都是在电路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,电路是必修课程,那么怎么样看懂电路图呢?理论知识积累。刚始学习的时候也是比较迷茫,不知道从哪里入手,同学我先看郭天祥的“新概念51单片机C语言 ”,这本书算是我的启蒙吧,书里面介绍了基本C语言知识和编程软件KEIL,这本书好的一点就是浅显易懂,直接是把我这个单片机小白领进门的。书还有配套的也可以找来看看,看的话会更直观一点,便于快速入门。(这本书也有一定的局限性,后面再说,但入门足够)单片机前期的学习以会用为主。不要纠结于寄存器、定时器、中断这些单片机的内部结构以及如何工作的,始学习单片机就像学车一样,学车时始知道怎么加油挂挡刹车控制方向就好了,至于发动机、变速箱、转向助力是怎么配合的以后再说,先学会车。